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清明节:慎终追远,古韵今风
发布日期:2025-04-04 作者: 来源:学院办公室 浏览量:点击: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属性,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节气渊源——自然的时令号角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位列第五,通常在公历 4 月 4 日至 6 日交节。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气温大幅回升,草木萌动,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一名称精准地描绘了当下的自然风貌。

在农耕文明时代,清明是农事活动的关键节点。“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是农民们世代遵循的生产指南。华北平原的麦农忙着为冬小麦灌溉、施肥,促进拔节孕穗;江南水乡的农户则在水田里平整土地,准备插秧育秧。

传统习俗——民俗文化的绚丽织锦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核心、最庄重的习俗,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祖先崇拜。人们怀着对先人的崇敬与思念,携带酒食果品、香烛纸钱等祭品前往墓地。先为坟墓清除杂草、添上新土,寓意后继有人;再摆上祭品,上香祭拜,或默哀追思,或轻声诉说对逝者的牵挂与感恩,传承家族的血脉亲情,维系宗族凝聚力。

踏青游乐: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清明正值春光旖旎之际,踏青习俗应运而生。自唐宋起,文人雅士、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奔赴郊野山川,赏繁花似锦,观垂柳依依,呼吸清新自然之气,感受生命的蓬勃律动。人们在游乐中吟诗作画、畅叙幽情,留下诸多传颂千古的春日佳作,为平淡生活注入诗意雅趣。

插柳戴柳: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插柳戴柳习俗流传甚广。这一习俗起源多样,一说为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一说与驱邪避灾有关,柳在传统文化中有辟邪寓意,人们期望借柳枝之力驱散春日疫病邪气。孩童们折柳编环戴于头顶,妇女们将柳枝插于门楣,大街小巷处处绿意盎然,为节日增添一抹清新亮色。

寒食遗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在历史演进中,寒食习俗部分融入清明。寒食节期间需禁火寒食,以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的忠义之举。虽现代社会已无严格禁火要求,但一些地区仍保留吃冷食,如青团、寒食粥等传统,寒食食品以其独特风味与文化底蕴成为清明餐桌上的别样风景。

清明时分,扫墓祭祀、郊外踏青等活动络绎不绝,道路上车水马龙,山林间人流穿梭,火灾隐患、交通事故风险徒增。请大家在缅怀先人、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时刻紧绷安全之弦,无论是驾车途中、祭祀现场,还是漫步山林、游玩郊外,都要将安全牢记心间。春和景明,繁花似锦,衷心祝愿大家清明假期平安顺遂。

Copyright © 2021-2022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9027497号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长城路619号 邮编:271016 电话:0538-623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