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报啦!探访新时代“挑山工”,感受“挑山工”精神
——泰山挑山工博物馆之行暨采访挑山工师傅
近日,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肖倩倩老师撰写的一篇关于探访泰山挑山工博物馆之行的文章,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报上正式刊登。在探访过程中,王荣梅老师、肖倩倩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到了挑山工的不易,深受触动。肖倩倩老师用其动人的话语和深厚的文笔功底将这次探访之行娓娓道来。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将挑山工这一群体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知道挑山工们的坚韧、勇敢和执着,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下面跟着小编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2023年11月11 日,泰安大地初雪飘落,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王荣梅老师、肖倩倩老师带领九名运康学子,前往位于泰安市大津口乡沙岭村的泰山挑山工博物馆进行参观。沙岭村位于泰山周边旅游风景区,汽车沿着环山路蜿蜒而上,沿途苍翠的松树染上一层皑皑白雪,美景蔚然。
汽车到达沙岭村,吴大姐代表村委会,热情接待了大家。在村中央路边的一块石碑上,赫然写着“泰山挑山工博物馆”几个大字,我们继续往上走,在一家农户门前,吴大姐示意停下来,迎面的院墙外面挂了一个质朴的木牌——挑山人家,原来是到了地方。
院内摆设看得出,这是一座朴素的八十年代样式的民居,现在改造为泰山挑山工博物馆。打开正门,挑山工的历史照片、老物件映入眼帘。从帝王封禅、登临泰山,挑山工群体就应运而生,沙岭村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泰山挑山工的发源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泰山挑山工人数达到五六百人,沙岭村就达到三百多人,是挑山工的中坚力量,成为远近闻名的“挑山村”。1982年,修建岱顶后石坞索道,沙岭村挑山工陈广武站在轮盘上进行指挥,一百多名挑山工齐心协力,花三天,完成了从中天门到南天门运送驱动轮的任务,被称为“轮盘上的将军”。挑山工当年用的木托、垫肩、苴绳等富有历史意义的物品,也陈列其中。随着九十年代打工潮的兴起,以及缆车、索道发挥了一部分运输的作用,挑山工群体逐步缩小。吴大姐带着不无骄傲的口气说,现在村里真正从事挑山工工作的人确实不多了,但一直都有,山顶上所需的物品还是需要人力,机器肯定是替代不了。
机缘巧合,吴大姐说,帮我们联系到了三位当年的挑山工师傅,可以进行面对面的采访。这个消息,使得我们都变得很兴奋。
在吴大姐家,我们对三位挑山工师傅进行了一个小时的面对面访谈。三位师傅分别是吴光磊、张文兴、陈广顺。其中,吴师傅就是吴大姐的父亲。吴师傅早年曾做过挑山工,后来在山上做了零售工作,他说挑山工工作实为不易,天不亮就要在山脚下启程,挑着一百多斤的货,赶到山顶,走得快,三四点钟能赶下山,走得慢,则要更晚才能下山。张师傅年龄最大,70岁了,耳朵听力不太好,全程都在听我们说话,面带微笑。吴大姐悄悄跟我说,她去叫张师傅的时候,他还是不拘小节的随意状态;听说我们要访谈他,他特意刮了胡子、穿上齐整的衣服,才来到这里。
最后到的陈师傅,则是当天我们重点访谈的挑山工。60岁的他,面色带着常年阳光曝晒的古铜色,虽不是侃侃而谈但声音洪亮,一看就是劳动人民特有的健壮体格。18岁第一次承担起挑山工的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年,在谈话中无意中得知,1982年那次运送索道驱动轮的工作,年轻的他,就是当年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那支多达120人的挑山工队伍,浩浩荡荡,有序配合,小步腾挪,花了三天,把2吨重的驱动轮抬上了南天门。接近南天门的那一段,尤为陡峭,难度很大。谈到那段岱顶建设的热血澎湃的历史,陈师傅的眼神明显有了更多光彩,相信那是值得他珍藏一生、骄傲一生的宝贵记忆。平时的挑山工生活则是琐碎的,他挑水泥、沙子、石子儿等建筑材料,挑水、蔬菜等山顶宾馆、饭店所需的物品,一方面为家庭挣得收入,同时,为泰山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王老师问起陈师傅第一次参加挑山工工作的回忆时,他的眼里似乎闪烁了泪花,话语仍是简单的,说第二天浑身疼得厉害,一直疼个五六天,但却并没有因此停下这份工作。常年的负重,陈师傅的肩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这样的好处是,负重的疼痛感也因此不那么敏感了。说到挑山路上不能歇的说法,陈师傅做了纠正,他说,肯定是要经常歇一歇的,不然怎么撑得住?但每次歇个十多分钟,不能歇的太久,歇的太久反而浑身开始酸痛,货物就挑不起来了!我问他,究竟是如何坚持四十年如一日做这份挑山工的工作呢?他依旧没有讲大道理,只是很质朴地说,为了挣钱养家,不干就没有收入嘛。
沙岭村作为名副其实的挑山工村,村里一些小孩子,也跟着家长力所能及的背一些货物去山顶,挣得一份收入。很显然,这也锻炼了小孩子的精神意志。后来,凭借这样一种精神,他们都走出大山,成家立业,成器成才。
在访谈末尾,同学们对挑山工师傅进行了自由提问。有同学问,挑山工师傅一次挑多少矿泉水?按照挑山工师傅说的一百多斤,大家算了算,竟然达到了一百瓶。还有同学问,根据自己爬山的经历,每次在山脚下或者半山腰,面对遥远的山顶,会有些急躁,您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呢?陈师傅略微抿嘴笑了笑,用平淡的语气说,不去想那么多,想多了肯定心里急,没别的,就是挑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谓微言大义。有同学提到,您在挑山时怎么吃饭?遇到恶劣天气怎么办?吴师傅解释说,吃的一般是自己带的很简单的煎饼、咸菜,遇到不好天气,不会轻易在中途停留,尽量把货送到山顶,不能误工;除非极个别恶劣天气,会临时在帐篷过夜。谈到送货到山顶时,他补充了一句,不管怎样,咱得按时交货,不能耽误山顶的业务啊!
活动后的微信群分享里,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心得感悟。参加活动的同学们,都是零零后新生代,有同学面临考研和求职、有同学因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产生了压力,还有同学因为一些生活的事情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扰。大家在挑山工师傅那里,得到了精神的鼓舞和能量。有同学看到了他们日复一日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可为自己求学、求职照亮道路;有同学看到了他们对家庭、对社会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平凡工作的价值;有同学看到了他们不畏艰苦的精神,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以此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此外,亦有同学看到人应该沐风栉雨、经受锻炼,可以为身体带来好的影响;更有同学引申到了勤劳、坚韧的山东人品格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还有同学提到,通过挑山工师傅的分享,理解了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自己平时应该勤俭节约。
同学们从课本上的泰山挑山工,到现实中见到了、采访了挑山工,更加认识和理解了泰山挑山工,这样一种发源于泰山脚下、极其平凡、又蕴含着伟大精神的职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定义了泰山挑山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特质。挑山工精神作为山东泰安的本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扬。本次活动,既是纪龙老师、肖倩倩老师指导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凯尔优——公益康复助推泰山“挑山工”精神传承发展项目的一部分,也是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的师生们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泰山“挑山工”精神学习与传承的自觉实践。参与此次活动的师生们,感同身受,也必将在以后的人生中践行那一份挑山工精神,面对人生的困难,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