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机构: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精神,以大赛为平台,聚焦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院)组织工作,全面提升我校大学生参赛项目水平,现定于2024年12月至2025年5月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院)赛(以下简称“大赛”),大赛同时作为省赛、国赛的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我敢闯,我会创。
参考《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教高函〔2024〕9号)》(附件1)。
三、主体赛事
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赛道、产业命题赛道(附件1)。
四、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1)。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各学院对申报项目完成审核后需签订承诺书(附件2)。其中,入围校赛现场赛的项目由各学学院汇总后加盖公章报校(院)组委会。
五、赛事安排
(一)宣传动员与院赛方案(2024年12月30日前)。组委会将组织系列专家讲坛、优秀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组织大赛相关培训与交流。各学院要依托优势学科和特色,有组织的开展项目挖掘和培育,同时积极挖掘毕业5年之内校友的项目及研究生项目,跨学科交叉项目,特别是AI+项目,多措并举,扩大创新大赛的覆盖面、吸引力和参与度。各学院项目申报任务量见附件3。
各学院需于2024年12月30日前提交院赛工作方案word版至cxds_sdfmu@163.com邮箱,工作方案至少包括院赛评审、项目选拔机制、举办时间、院级奖项设置等具体内容,奖项设置应包括项目奖与优秀指导教师奖。
(二)参赛报名(2025年3月中旬前)。各项目自行组队,并按照要求提交项目材料,向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报名。
(三)院级初赛(2025年3月-4月)。各学院需组织院级初赛,选拔优秀项目推荐参加校赛,数量不限,按照推荐顺序从 1 到 N 排列,无并列排名。院赛完成后,项目排序表(附件4)及对应的项目材料(至少包括项目计划书与PPT,VCR可以选择提交或不提交)于4月份前提交至cxds_sdfmu@163.com邮箱。每个项目所有材料均以赛道-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命名, 不能正确命名的项目将影响送审
(四)校级复赛(2025年4-5月)。外审专家对各学院推荐作品材料进行复赛评审,遴选优秀项目进入校级决赛。
(五)校级决赛(2025年4月中旬—5月)。校级决赛的项目参加路演答辩,由专家组评选优秀项目,推荐参加省赛。
(六)校级复活赛(2025年5月)。复活赛项目的选拔采取学院推荐结合专家评审两种方式进行。参加复活赛的项目需满足其所在学院项目申报数量不少于总申报数量的70%。同时,复活赛限于校(院)网评及现场答辩赛外的项目。
五、奖项设置
(一)项目优胜奖:根据网评及现场赛、复活赛评审结果,结合各学院所完成的目标任务量,予以校(院)奖励。往届获奖项目重复参赛的,如奖项不高于往届最高成绩的,不予以重复授奖。
各学院应根据项目申报,设定院级金奖、银奖与铜奖。
(二)优秀指导教师奖。对获得省级银奖及以上项目的首位指导教师授予校(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5)“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颁发证书。
六、工作要求
(一)宣传发动。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参赛项目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确保参赛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积极参与大赛。并设定各学院赛事联系人、便于参赛项目沟通与联系。
(二)提供支持。各学院要做好校赛组织工作,为参赛大学生及项目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三)院级奖励。各学院需根据院赛成绩,设定院级奖励。
(四)参赛项目数量。各学院参赛项目数量以实际录入到大赛系统中的为准,http://cy.ncss.cn。大赛系统开放时间较晚,请采取合理工作方式, 确保线下与线上申报项目数量一致。
八、其他
有关赛制、赛道、参赛项目及参赛团队资格的相关要求待教育部发布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最新通知后再作调整。其他未尽事宜,属于项目团队的,请联系各学院指导教师及负责老师。各学院请联系校(院)平台组委会。
九、联系方式
(一)各学院联系方式
院系 |
联系人 |
办公室 |
联系电话 |
邮箱 |
临床与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孙晓艳 |
医学楼C504 |
|
xysun2012@163.com |
药学院(药物研究所) |
杜成林 |
药学楼133 |
|
371924408@qq.com |
护理学院 |
武江华 |
医学技术楼A203 |
0538-6238121 |
lcwjh1978@163.com |
放射学院 |
马德鹏 |
放射楼A3-7 |
0538-6223733 |
dpma37@163.com |
医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
崔萌 |
医工楼1319 |
0538-8667521 |
2495354472@qq.com |
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 |
倪静 |
公卫楼207 |
0531-59567833 |
ggws@sdfmu.edu.cn |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
谢莹莹 |
综合实验楼A303 |
0538-8939698 |
yyxie@sdfmu.edu.cn |
口腔医学院 |
陈岱韻 |
实验楼五楼北520 |
|
287694961@qq.com |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袁春浩 |
医学技术楼A425 |
0538-6229741 |
hxxy@sdfmu.edu.cn |
医药管理学院 |
张国勇 |
教学南楼B2008 |
0531-6229711 |
378550646@qq.com |
外国语学院 |
赵德会 |
教学南楼B7005 |
0531-6229721 |
wyx@sdfmu.edu.cn |
生命科学学院 |
潘国军 |
医学技术楼A518 |
0538-6236993 |
15650096678@126.com |
生物医学科学学院(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刘义圣 |
生物医学楼A320 |
0531-59567333 |
610249291@qq.com |
眼科学院 |
张胜龙 |
眼科学院305 |
|
939919950@qq.com |
医疗保障学院(山东省医疗保障研究院) |
程艳敏 |
公卫楼506 |
0531-59567667 |
chengyan80@126.com |
实验动物学院(省实验动物中心) |
李浩 |
实验动物学院315 |
0531-59567507 |
lihao@sdfmu.edu.cn |
预防医学科学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
闵楠 |
公卫楼536-1 |
0531-59567166 |
my5608220@126.com |
(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院)平台联系方式
鲁老师 电话:0531-59567333; 邮箱:cxds_sdfmu@163.com
附件1: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
附件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诚信承诺书
附件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申报任务量
附件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排序表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院)平台
生物医学科学学院
教务部
2024年12月19日